Friday 7 March 2008

First Resources

7 comments:

Guanyu said...

First Resources is no longer marginable at DBSV effective today! This is withdrawing the umbrella when rain is at its heaviest? WTF?

Anonymous said...

First Resources - Citi

Anonymous said...

First Resources - DBSV

Anonymous said...

Plantation Stocks

Anonymous said...

Chinese Proverb: “Everyone pushes a falling fence”
中国人的俗语: “墙倒众人推”

陈久霖名言:

墙倒众人推,
既倒不怕推。
日后垒铜墙,
欢迎大家推。

陈久霖: “我视中国航油为我的第二生命,为她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也为她付出了极大的心血。衷心地祝福她在克服困难之后健康成长,再创辉煌。”

Anonymous said...

名人名事、经典点评、成功故事、人生百态、风云再起......

“北大才子”—— 陈久霖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原总裁(现已离职)

性  别: 男

国  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61年10月20日

学  历: 硕士

专  业: 国际法

毕业院校: 中国政法大学

行  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历史往往会出奇的巧合。1995年,也是在新加坡,巴林银行驻新加坡交易员尼克·利森(Nick Leeson)在投机性外汇交易中损失12亿美元,导致这家老牌英国银行倒闭。

  差不多10年后,历史重演。2004年年底,新加坡爆出巨大新闻,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China Aviation Oil)在石油衍生品交易中亏损5.5亿美元,公司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顷刻间灰飞烟灭。中航油(新加坡)的掌门人陈久霖也成为了新加坡金融市场上的第二个利森。

  《商务周刊》记者通过多方采访,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陈久霖。作为事件的导演,他的生活经历、成功道路、个性以及他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直接影响了他的思维和决策,并最终滑向深渊。

  值得指出的是,中航油的代价无疑是巨大的,但不应该仅仅归结为陈久霖的个人悲剧,它留下的一个更大的现实意义是:中国的境外资产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搏击风浪的使命,不仅仅是个人的使命,而应该是一个融合企业家精神、公司完善治理结构、有效的外部监管的系统的使命

  2004年10月29日,夜已深。陈久霖却给中航油的同僚们发出了这样一则短信:蚕蛹破茧成蝶,凤凰涅重生。

  此刻的陈久霖,究竟是已经意识到自己多年来打拼的一切都将灰飞烟灭而黯然神伤,还是未雨绸缪地表露自己百折不挠、决意起死回生的心迹?

  可惜收到这则短信的同僚们,谁也不会去细细揣测陈久霖此时内心的煎熬与翻滚。跟随陈久霖的时间长了,他们早已习惯这位北大才子即兴咏来的几行诗句。

  一个月之后,新加坡上市公司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China Aviation Oil)突然向新加坡交易所申请停牌,并于12月1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在投机性石油衍生品交易中,遭受重创,合计损失5.5亿美元。

  消息甫一公布,全球轰动。英国《金融时报》称,这是一桩自巴林银行倒闭以来新加坡最大的金融丑闻;美国《华尔街日报》则质问道,为什么投资者对巨额损失毫不知情?国内的媒体更是对中国企业境外资产的安全进行了种种反思。

  12月8日,陈久霖在回京复命之后重返新加坡,飞机刚刚停落樟宜机场便被当地警方拘捕并接受了调查,目前保释在外。

  从社会的最底层出发,依靠自我奋斗的精神,成就打工皇帝神话,陈久霖却在43岁这个不惑之年,犯下了一个让人至今疑惑重重的错误 在新加坡投机石油期权亏空了5.5亿美元。他也一下子由头戴桂冠的事业顶峰,跌落深不可测的谷底。

  陈久霖事出之后,外界把原因之一归结为他之前太顺利了,导致有时候忘乎所以。但记者的采访却发现:陈久霖并非外界想像的那么一帆风顺,在他43年历程中,飞黄腾达只是最近两三年的事,大部分的时间里,他在苦苦地奋斗。

  插班黄州中学

  1961年10月20日,陈久霖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竹瓦镇宝龙村。父亲曾是公社书记,由于兄弟姐妹多,家境困难,陈久霖初中毕业就到一所小学担任代课老师,此后还做过农村干部。

  这显然不是陈久霖想过的生活,他要改变这样的处境。于是在熟人的指点下,他打点行囊前往黄州中学,该中学是黄冈市的重点中学,其前身是1921年李四光的父亲李卓侯创立的黄冈县立初级中学,1963年秋正式定名为湖北省黄州中学。

  作为湖北省黄州中学的毕业生,陈久霖一直是母校的骄傲。不管是校领导的讲话,还是学校的对外宣传材料,都会提到陈久霖。

  他当时是插班过来的。和陈久霖同为黄州中学82届高三文科一班、现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工作的刘思源,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回忆到,陈久霖当时并没有跟其他同学一样就读过高一高二的课程,而是直接进入了高三的英语加强班。因为只有初中的底子,陈久霖学外语好像就没有放下的时候,而且很好问,英语老师来了他不问几个问题决不罢休。 卢祥福,就是带领当时陈久霖所在英语加强班的老师,这位原湖北黄州中学的副校长对记者说:陈久霖是我手把手培养起来的,他高考时英语得了88分。

  陈久霖的父亲也提到了这位恩师,正是因为卢祥福当年破例让陈久霖到其带领的英语加强班插班,陈久霖的命运才得以改变。而陈久霖在填报院校时,曾征求卢祥福的意见,他当时给陈久霖的建议是:报考北京大学越南语专业,这样录取的把握会大一些,但入校后英语要作为主业,毕竟越南语用的机会不多。

  也许这种曲线救国的建议深深暗合陈久霖内心的想法,陈久霖后来一直坚持这么去做。也正因为如此,陈久霖20多年来一直和卢祥福保持密切联系。

  卢祥福告诉记者,陈久霖通常都会委托秘书将有关中航油(新加坡)和他的报道寄给他,最近寄来的一份报纸是2004年8月19日的《联合早报》,第32版刊登了两条有关陈久霖的消息:头条是中航油已经3亿元收购新加坡石油股权,另一条是陈久霖当选为第四届新加坡中资企业协会会长时所作的讲话。

  借道北大越南语专业

  1982年,陈久霖实现了自己的设想,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东语系,专业是越南语。这在当时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21岁的陈久霖成为村里有史以来第一个考上北京大学的学生。 记者通过北京大学档案馆和其他途径了解到,陈久霖所在的那个班一共是26人,目前大部分都在海外工作。当时读完这个专业需要5年,其中3年学习越南文,而5年都要学习英文。 陈久霖的北大同班同学、现中国驻越南大使馆外交官胡锁锦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回忆说:陈久霖英文不错,但是始终对越南语这个语言兴趣不大。

  与陈久霖高三同学一年的刘思源,毕业之后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与就读北大的陈久霖在北京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大学期间几乎每个礼拜都会见面。他也向记者证实:从事越南语工作并不是陈久霖的追求,陈久霖只是通过这个途径进入北大,他最想做的一直是改变他的处境。

  两位同学印象中的陈久霖是:头发稀,话挺多,喜欢找人聊天,勤于联络老乡,但对政治缺乏兴趣。1980年代同学们的话题都离不开政治,他却显得很理性,也不怎么参加学生会这样的社团组织。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一位叫程抱全的人对陈久霖影响很大 当时陈喜欢交际,经常找一些年轻有为的人聊天。程抱全当时也只是一个年仅25岁的青年,原来只是黄冈地区财校的中专生,但通过自学经济理论并结合社会调查,终于在质量经济学研究方面做出显著贡献,1984年6月在英国布赖顿市召开的世界质量大会上,程抱全的《论关于用十种简易数学计算法考核企业质量的经济性》论文获得了大会普遍好评,1986年他被国家科委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他也因此成为一名经济师,担任了湖北黄冈地区经委副主任。 记者致电黄冈地区经委,对方告知程抱全离开已有十多年,目前在北京工作,但记者多方打听,其人在学界的音讯早已不被人所知。

  1987年,陈久霖大学毕业后分配工作并不如意。先是分到部队(总参),他没去,后来到了民航也换了几个单位。刘思源说,那个时候,陈久霖的处境无论与黄州中学其他考上大学的同学相比,还是与北大的同学相比,都是最差的。

  我们的同学那时都很困难,当时连棉袄都没得穿。胡锁锦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1987年陈久霖返校重新分配的时候,胡锁锦还在北大研究生一年级,天很冷,他跟我说能不能借件棉袄穿,我说我这棉袄还是政府援助的,最后很遗憾我没能借给他。再后来他就到民航去了。

  据了解,陈久霖先是进入国航做了一名翻译,还曾在《中国民航报》做过短暂的文字工作,后来辗转到一家中德合资企业 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最后才去了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其间,陈久霖还取得了中国政法大学国际私法专业研究生学历。

  据上述那家中德合资企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职员介绍,陈久霖做翻译期间,深得德方的好感,德方有意将陈久霖提升为科长,但中方坚持反对。这位职员透露,原因是中方领导老是觉得陈久霖向着德方说话,有些事,德方还没反对,他先站出来反对了。结果陈久霖升科长的事最终没有获得中方党委会的通过。

  刘思源对此并不知情,但他说:陈久霖到哪个地方肯定都不是混日子,他一直在等待机会改变自己的处境。

  新加坡分水岭

  1997年是陈久霖的一个分水岭。在这之前,已经36岁的陈久霖的生活可以用寒酸来形容:老婆是幼儿园老师,儿子刚上幼儿园,家住远离城外的首都机场附近。

  据刘思源回忆,那一年,恩师卢祥福到北京住院,陈久霖和他一块去看老师,当时陈囊中羞涩,为此他还主动替陈买了送老师的礼物。也就是在这次见面中,陈透露自己将要进行一次冒险,就是要去新加坡接手经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 中国航空油料运输(新加坡)有限公司。这家1993年5月就在新加坡创办的公司已经处于长期亏损和休眠的状态。

  就是这个走的时候还穷得连给老师的礼物都是同学帮买的人,此后在短短的几年内却创造了一个神话。

  至于当时为什么派陈久霖去收拾烂摊子,据《求是》杂志的报道,陈久霖因为素质全面、具有特长,而从多名人选中脱颖而出。2003年8月,《求是》原总编辑王天玺曾带领一个特别调研小组前往新加坡,对中航油(新加坡)及其他中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后,以《走出去战略棋盘上的过河尖兵》为题,发表一篇长达6000字的长篇调查报告,对中航油(新加坡)大加赞扬。

  但据知情人透露,当时申请去新加坡不只陈久霖一人,陈之所以入选,是因为公司高层看中了他有股执著的闯劲。

  1997年7月,当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派陈久霖赴新加坡接管这个负债累累、奄奄一息的烂摊子。当时全公司包括总经理在内只有两个人,处于无办公室、无资金、无专业贸易人员、无市场经验的四无状态。

  陈后来回忆,中航油(新加坡)1997年恢复营业时,母公司汇给他的启动资金为49.2万新元(1美元等于1.76新元),欠债10万新元。还债后,启动资金只有38.4万新元。这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企业起步时450万美元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企业开业时平均150万美元的水准。

  除了资金压力外,另一个大困难是总部没有授予新加坡公司在国际市场的航油采购权。当时中国航空油料的进口主要依赖国内石油企业在海外的代理机构,而没有海外采购经验的新加坡公司只能做航油运输。

  为了使公司能获得集团进口航油的采购权,实现业务转型,那一年的冬天,陈拿着公司转型方案回到北京,逐一拜会各位总公司领导。没有人相信他会成功,总公司强势的采购部门坚决不愿意放弃这一权力,但陈久霖就是一遍遍地找领导,一遍遍地说 据知情者介绍,为了说服其中一位领导,他曾冒着风雪一直在人家门口等到晚上11点。就这样,集团终于拗不过陈久霖的坚韧,答应给予新加坡公司几万吨进口航油额度试试。

  但陈久霖仍然面临资金紧张的困难。当时采购一船航油需要600万-1000万美元,没有一家国际石油供应商愿意给这家还清债务后只剩38.4万新元的小公司放账,即使它有中国国资背景 在国际贸易领域,如果企业资信好,航油供应商通常给30天的放账,即买方可以先提走航油,30天内结清应付款。

  陈久霖开始在银行融资上想办法。1998年,法国BNP银行(巴黎国民银行)试探性地给予他1000万美元的融资额度。法国BNP银行驻新加坡办事处的一位了解当时情况的内部人士告诉《商务周刊》,当时给尚没有资信的中航油(新加坡)放贷的希望其实很小,但陈这个人太执著了,他还是那一招,多次到BNP游说、谈判,面对闭门羹始终没有放弃努力,BNP最终被他的执著打动。

  借此,陈久霖做成了第一笔生意,并盈利30万美元。他对这笔生意进行广泛宣传,争取到更多客户的放账,再利用放账去银行融资。如是,他接连赢得了多家客户的放账和银行的融资,为中航油闯开了一条生路。

  为了从总公司拿到更多的订单,陈久霖通过批量运输、比较采购等手段成功地压低了油品的价格。陈久霖以令人吃惊的速度搭建起了航油采购的网络,由于中航油(新加坡)的贡献,中航油集团进口油的成本得以不断降低,由此获得的利润也相应大幅增加,新加坡公司也因此获得了越来越来多的采购权,并肩负为集团公司平抑油价、降低采购成本的重任。1998年,中航油(新加坡)就从总公司的26船货中拿到了21船的订单,通过它采购的油品,在中航油全部进口航油中所占比例一下子攀升到92%,1999年达到98%。2000年3月,中航油总公司正式下文,要求包括参股公司在内的所有下属公司在今后几年必须通过中航油(新加坡)在海外采购航油。中航油(新加坡)也从一个账面资金不过十几万元的空壳公司,变成了注册资金6000万新元、年营业额15.5亿新元(约9.15亿美元)的贸易枢纽,变成了中航油的一杆旗帜。

  对于陈久霖这段令人吃惊的创业史,刘思源虽然也只是从媒体获悉,但他丝毫不觉得奇怪,他眼中的陈久霖就是这样一个相信没有做不成的事的人。在一般人看来办不成的事,陈久霖却办成了,这正是陈为人的特别之处。刘思源说,陈是一个不断苦斗,并善于抓住机会的典型。

  刘思源为此还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陈久霖去新加坡前的例子:当时陈的弟弟刚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希望从党史专业转到法律专业,刚刚留校的刘思源还帮不上什么忙,于是陈久霖从他那里找到相关领导的住址后就一个人去办了。这件在刘思源看来根本办不成的事,陈久霖就办成了。后来,陈久霖告诉刘思源,他也没有什么关系,就是不断地去,直到打动对方为止 当然也可能让对方不厌其烦,但反正是办成了。

  在刘思源看来,陈久霖的想法总是出人意料,但他总能善于利用周围的环境发挥到极致。当初插班黄州中学、借道北大越南语专业,后来在新加坡闯荡,都无不体现他身上那种自食其力、自我管理和自我奋斗的能力。

  后面的事情也证明了他这种个性。

  上市:半路杀出的程咬金

  2000年垄断中航油集团全部的进口航油采购之后,陈久霖并没有就此满足。2001年12月6日,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陈久霖又一次创造了神奇。

  中航油(新加坡)的上市当时并不被看好。外部环境是新加坡股市自从199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回升乏力,9·11事件也给市场雪上加霜,到中航油(新加坡)上市进入最后筹备阶段的11月7日,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已跌至1444点。中航油(新加坡)路演前一个星期,新加坡《联合早报》还专门以早前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资企业鹰牌控股等为例,说明投资者并不看好国外企业。

  这令中航油(新加坡)上市的主承销商新加坡星展银行心里也没有底,有关人士曾几次询问陈久霖是否要更改上市时间。2001年11月18日,正式路演的前一天,主承销商还在提醒陈久霖,要做好最坏准备,有可能得不到投资者响应。陈回答说:吉人自有天相。 陈后来回忆,当时自己同样殊无把握,实在是抱着放手一搏的心态。

  但结果却出人预料。12月6日在新加坡股市挂牌的当天,中航油(新加坡)以每股0.56元的价格首次出售1.44亿股,在这公开募集的1.44亿股中,面向公众发行的1000万股超额认购高达8.18倍;面向机构配售的1.34亿股也被摩根士丹利、安联、保诚等跨国公司抢购一空,由于机构投资者的踊跃远超预期,在原定留给机构投资者的1.34亿股上又追加了100多万股,最终中国航油成功筹集约8100万新元(合4700多万美元)。首日交易开盘,股价从每股0.56新加坡元涨到每股0.63新元,涨幅高达12.5%,成为新加坡证券所当日成交量最大、表现最为活跃的股票。

  这绝对是个意外,因为当初总公司并没有考虑过中航油在海外上市。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原华北公司的一位内部人士至今仍对中航油(新加坡)在新加坡上市感到不解。

  据他回忆,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在1997年就拿到了国内上市的额度。最初领导层的意思是整合集团优质资产在国内上市,当时被认为最有可能先行上市的是由原中航油华北公司改制而成的中航油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航油最大的分公司,华北公司负责北京、天津和河北的航空油料供应,仅北京一地每年就有100万吨航油的需求量,以2000年的数字计算,占全国全年航油消耗量的1/5强。

  据这位人士回忆,中航油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7月登记注册正式成立 这个中航油股份是由中航油华北公司改制而成的,津京输油管道中心和中航油股份公司天津分公司的人员、资产、财务划分也已基本完成。这个时候,根本没有人说到新加坡分公司上市的问题 直到2001年2月的集团公司年度工作会议上,对新加坡分公司上市仍只字未提。然而仅仅一个月后,中航油(新加坡)就从国家民航总局拿到了上市的批文,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在新加坡上市。

  让总公司这么快改变总体战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其中的原因肯定是陈久霖超常规努力的结果。上述人士至今也不得其解,但有一点他却十分肯定,随着新加坡公司上市的风声越来越大,中航油股份有限公司国内上市却没有了动静。

  不过一位中航油集团内部人士透露说,新加坡公司海外上市之前,中航油集团也曾经有过双翼齐飞的提法,即一方面让其最大的分公司华北公司在国内A股上市,另一方面让负责进出口的新加坡分公司在海外上市。 但为什么最终选择由新加坡公司在海外单独上市而放弃华北公司重组后在国内A股上市,记者就此事询问中航油集团有关部门,但一直没有得到答复。

  曾经关注中航油(新加坡)上市的一位专业人士告诉《商务周刊》,新加坡公司的成功上市与陈久霖本人的坚决推动有关,随着公司业务的拓展,海外上市就成为他的首要目标,而海外公司的相对独立性和其独特的成长经历使它获得了成功,并直接从民航总局拿到了海外上市批文。

  但当初的操作肯定是违规的,因为中国航油在新加坡上市并没有通过中国证监会。 这位人士说。最新出版的《财经》杂志也证明了这一点,根据他们的调查,中航油(新加坡)上市的事情中国证监会一直不知道,证监会是在2002年查杰威国际造假案时,才发现在新加坡市场有一个名气颇大的中国上市公司 中航油(新加坡)。根据当时的政策,中资公司境外上市需在上市15天内报备,而中航油(新加坡)通过民航总局拿到批文,根本没报中国证监会。

  非常规收购

  2001年,中航油在中国进口航油的市场份额达到100%。随之对公司垄断的质疑也越来越多。陈久霖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并不只是依托垄断优势,或者还有中航油集团为了证明自己的业绩并不只是依托垄断地位,中航油(新加坡)从2002年开始进军投资实业和收购,试图从一个贸易公司转型为集石油实业投资、国际石油贸易和进口航油采购为一体的工贸结合型的实体企业。

  2002年4月,中航油(新加坡)通过投标方式,成功地获得西班牙最大的石油设施公司 CLH公司5%的股权,代价是6000万欧元的真金白银。同年7月,中航油(新加坡)又收购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33%的股权,成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

  但让陈最为称道的是他2003年收购新加坡国家石油公司(SPC)20.6%股权。

  2001年底,陈久霖在一次饭桌上,偶然听到SPC股东欲出售股权的消息,便动心了。因为在他看来,收购SPC股权可以打造中航油(新加坡)更加完整的产业链。

  SPC是新加坡惟一由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经营石油天然气的开采、提炼以及原油、成品油的销售,业务遍及东南亚地区。而当时中航油(新加坡)上市不久,市值不过2亿新元,哪里撬得动这么大的公司呢?陈久霖想到了与国内公司进行合作收购,但没有得到什么积极响应。无奈下,中航油(新加坡)咬牙掏出50万美元,请美林银行做了一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不料报告出来后,国内兄弟公司看到这个项目的价值,一场内斗便开始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内耗中,最终3位神秘的印尼木材商人以1.9亿新元的价格,买走了SPC28%的股权。

  事情发生后,陈久霖表示,对国人间的内耗倍感悲痛,但他并没有放弃努力。他突发灵感,把能够出得起1.9亿新元的印尼富商的名字一一列出,逐个排查,看看谁最有实力,并且敢于冒险。通过这个笨办法,他居然找到了一个神秘的幕后投资人。 此后两年,陈久霖几乎使尽浑身解数,动用上所有他能动用的力量,一直与那位投资人接洽,辗转几万公里,不屈不挠地与对方进行谈判。2004年8月18日,印尼富商终于同意在协议上签字。

  这一天,陈久霖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摘到了我们想要的苹果。

  当时,新加坡《联合早报》称这场收购为中航油的攻坚战,并不看好这次收购对中航油的整体价值,而且这场收购充满了不合常规。中航油(新加坡)只持有新加坡石油20.6%股权,还没有控制权。同时,这批股权是中航油(新加坡)以每股4.12新元的价格,全现金3.622亿新元从印尼投资者手中买下。新加坡石油2004年来的股价,虽然从每股1.37元上升到10月份的接近4元,但还是比中航油(新加坡)的买价低。

  或许,只有陈久霖这样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决断。一位曾几次采访过陈久霖的国内某财经媒体记者告诉《商务周刊》,从陈几次收购来看,他太想成功了,这种心态也影响到了他后来进入衍生品投机领域。

  陈久霖在新加坡短短几年把一家已经基本倒闭的公司搞得风声水起,不要以为他内心一定很风光。这位记者说,其实,陈久霖取得这么多成功,不仅被树为中航油集团的旗帜,也被当作中国国企走出去战略棋盘上的过河尖兵,但来自各方面和集团内部的争议也使他承受着难以忍受的压力。她告诉《商务周刊》,在前年采访陈久霖的时候,陈曾对她说:危机时刻伴随着我,我最担心的就是乌纱帽有一天被拿掉。可以看出,陈久霖太想用更大的成功来证明和巩固自己了。

  打工皇帝的制高点

  中航油(新加坡)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之后,陈久霖又成功地实现了公司的第二次转型:从一个纯贸易型公司发展至工贸结合型、实业与贸易互补型的实体企业,建立了以石油实业投资为龙头、国际石油贸易为增长点和进口航油采购为后盾的三足鼎立的发展战略。 截至2003年上半年,中航油(新加坡)总资产为2.53亿美元,净资产为1.16亿美元,净资产比1997年陈久霖接手前增长690倍,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大幅增值;公司的资本市值曾经超过65亿元人民币,是2001年12月刚上市时的4倍。中航油(新加坡)以其突出的经营业绩和先进的管理机制,被列为新加坡国立大学MBA课程教学案例,曾在2002年获颁新加坡上市公司最具透明度企业之一,被美国应用贸易系统(ATS)机构评选为亚太地区最具独特性、成长最快和最有效率的石油公司,与壳牌、BP等国际能源巨头同登荣誉榜。

  这时候的陈久霖,已经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制高点,他开始登上各种国内外论坛演讲,他的事迹被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而他的收入也创造了中国国有企业之最,年薪高达2350万元人民币,被誉为打工皇帝。

  2003年10月,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入亚洲经济新领袖。世界经济论坛认为,中航油(新加坡)在短时期内从一个小公司迅速发展到目前的规模,主要是因为陈久霖具有创新精神,而且经营有道,是一个有潜力的企业家。同年,陈久霖入选北大杰出校友。 2003年11月,《求是》杂志调研小组专门发表了一篇关于中航油(新加坡)的调查报告 《走出去战略棋盘上的过河尖兵》。该报告认为,中航油的成功并无特殊的背景和机遇,完全是靠自己艰苦奋斗取得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也评价说:中航油已成为中国国有企业走出国门、实施跨国经营的一个成功典范。

  但仅仅一年之后,中航油(新加坡)和陈久霖就出事了,而且出的是大事。

  中航油(新加坡)是在陈久霖一路非常规操作中迅速膨胀起来的,出现问题是迟早的事情。一位中航油集团的内部人士对记者说。不管这种说法是落井下石的事后诸葛亮,还是确属烈火烹油时的冷眼旁观之语,无论如何,这一次陈久霖都要负他该负的责任,他再也不能证明中国人在世界上也可以成就索罗斯那样的投机家了。

  作为外交官,胡锁锦在第一时间知道消息,马上告知了大学时的班主任和其他同学。大家都觉得很遗憾。胡锁锦说,陈久霖是很能干的,出身农村,非常刻苦。中航油这几年的发展跟他是分不开的。现在陈久霖出事了,我们作为他的同学更多是同情,也希望按照国家法律和国际惯例来处理这个事情,把国家的损失降到最低,对陈久霖本人也有一个好的结果。胡锁锦说,这也是代表我们所有同学的一个心愿。

  2004年年初的时候,陈久霖曾和胡锁锦相约,准备带一个团到越南考察,现在看来已经无法成行了。

Anonymous said...

蚕蛹破茧成蝶,凤凰涅重生。
cányǒng pò jiǎn chéng dié, fènghuáng niè chóngshēng

A silkworm penetrates its cocoon to change into a beautiful butterfly; a phoenix after regeneration is still alive.